但即使是这种低性价比,距离“没有前途”还差很远。
前途堪忧的产业确实不少,随着社会需求的萎缩,或者更优秀替代品的出现,部分受到影响的产业会逐步走向夕阳(虽然并不是完全消失)。
不说太久远的,就说大家还有印象的吧,VCD、录像机相关产业,软盘,打字机,胶卷等等。
但电力短时间内不会,第一是需求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有如此幅度的萎缩。
从我国来看,电力需求是在持续增长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趋势还将持续下去。在此之上,清洁能源发电在扩张,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的进程在加速,动车替代绿皮车蒸汽火车更是大家看得着的。全球而言,疫情或许会造成一些短时或局部影响,也确实存在一些高度发达、GDP和能耗弹性系数已经为负的国家和地区可以作为反例,但总体仍会维持此态势。
第二就是电力的替代品恐怕难以找到。
当前电力虽然不是消费和生产口径里的第一大能源,但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步枯竭,电力的地位是持续提升的。加之电力是被寄予厚望的可再生能源最重要的利用形式,甚至被认为是能源领域具有颠覆性且目前还遥不可及的可控聚变,也是以电力为终端形态的——我个人认为,它只是个发电技术,革不了电力的命,甚至连电网的命都革不掉,充其量革掉核电集团的命(虽然我感觉到那时候核电站肯定都会顺水推舟将裂变改为聚变了,这样他们的命不仅不会被革,反是一次更加强大的重生)。其他的诸如微电网、综合能源、氢能等,对电力的“削弱”就更微乎其微了。
这么大的需求,前途肯定是有的,但你要说是不是“夕阳产业”,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毕竟,有需求,有前途,不代表不“夕阳”。
其实劝退土木的也不少,需求大不大?当然大,没有需求能搞出基建狂魔来么。有没有前途?那当然有啊,中国的基础建设停滞了吗?
但你要说它是夕阳产业,也有几分道理。“基建狂魔”的名号之下,是我国土木人才的挣扎和悲歌,是国外一个破工程能让一个建筑团队吃几个月,但在我国只能吃几天的巨大差异,是一个土木从业者要肩负成倍的劳动才能获得国外建筑团队同等收入水平的无奈。
最后补充下,虽然行文中采用了夕阳产业的措辞,但我觉得纯粹的夕阳产业没有那么多。600年前、60年前跟现在,汉服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不是也变了?但汉服是不是夕阳产业,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是也一直在变哪?